「得何能下種,度生死彼岸,妙菩提勝種,勝於如意珠,功德流諸人,誰令此無果。」


P60L11P62L12


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。為欲引發畢竟樂故,若未清淨修習正法,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,旁生亦有,故雖生善趣,等同旁生。弟子書云:「猶如象兒為貪著,深阱邊生數口草,欲得無成墮險阬,願現世樂亦如是。」


了解什麼是暇滿人身之後,接下來是思惟暇滿人身的意義重大,為什麼重大呢?因為要取得佛位的究竟安樂,必須依此暇滿的人身,就是現世的種種受用、眷屬圓滿等因,也須藉此人身才易能成辦,所以應當思惟暇滿利大。


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。為欲引發畢竟樂故,


第二是思惟暇滿人身的意義非常重大。如此思惟是為了要引發希求心,希求佛果位的究竟樂心,只有成佛,才有究竟的安樂可言。眾生都想離苦得樂,每天也都忙著尋求快樂,但是,三界輪迴中,有真正的快樂嗎?沒有。眼前這些稍縱即逝的快樂,並不是真正的快樂,因為它是欲求來的,只是六根面對六塵時,由貪愛而發起的樂受境界而已,而這貪欲,是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,一旦貪欲無法滿足,苦受便產生了,所以想要真正離苦得樂,除非真正去除貪欲,只有當貪欲止息時,煩惱、痛苦才有熄滅的機會,就是證佛果時,一切的煩惱都清淨了,才有究竟的安樂可得。


暇滿的利大是善知識告訴我們的,我們能不能派上用場,就看我們是否如理去思惟


我們懂得了佛法,不能如理在身心上去照的話,一定會受大損害。我們通常的毛病是懂得了、了解了深的佛法以後,就像拿一個照妖鏡去照別人,看天下的人沒有一個可取的,只有我對。這樣註定我們永遠墮落,慢如高山法水不入!


思惟的結果真正能夠如法了解,如迴光返照,平常心裡是一片黑暗,把光明照進來,這個叫內明!你照到裡面,看清楚,啊!這麼髒,你才能有機會洗乾淨。我們不懂的要靠善知識,懂得以後靠自己,關鍵在「思惟」,所以「思惟」兩個字不要輕輕放過,思惟的方向尤其不能弄錯,我們要了解內明的特質


若未清淨修習正法,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,旁生亦有,故雖生善趣,等同旁生。


如果我們已經得了這個暇滿的人身,但不能以清淨心來修習佛法,每天只是為了存活而努力,一味地尋求眼前的快樂、享受的話,就和動物沒有什麼差別了,因為動物也只是為了生存而已,我們雖然生在善趣,人生的目的卻只是為了眼前的生活,這和墮畜生道,又有什麼不同呢?


那麼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是為了什麼?要想得到快樂。可是這個快樂不是究竟的,畢竟樂跟普通的樂不一樣。眼前我們得到的樂,苦是跟著來,而且得到一點小樂,後面得到大苦。這實際上無始以來的習氣,人人都是如此的,修學佛法一定要精進,想得到畢究的快樂就要修習清淨正法。


弟子書云:「猶如象兒為貪著,深阱邊生數口草,欲得無成墮險阬,願現世樂亦如是。」


與親友弟子書中說:「就如同小象,為了貪著井邊的數口小草,而冒險前往,結果不但沒有得到,反而墮入險坑當中。世人貪圖眼前的享受,追求現世的快樂,為此造了很多惡業,而墮於三惡道之中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」捕象的人,在象出沒的地區,挖了很多險坑,再放些美草覆蓋上面,小象為了貪吃小草,便墮入險坑,獵人把小象飼養長大,終身為他服役,負重勞動,不得自由。世人也是如此,為了現世的快樂,不惜造業受苦,終致墮三惡道,不得解脫。


數口草:比喻現世安樂,現實的快樂。


總之修行如是正法,特若修行大乘道者,任隨一身不為完具,須得如前所說之身。如弟子書云:「善逝道依將成導眾生,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,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,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。」入胎經亦云:「雖生人中,亦具如是無邊眾苦,然是勝處,經俱胝劫亦難獲得,諸天臨沒時,諸餘天云,願汝生於安樂趣中,其樂趣者即是人趣。」諸天亦於此身為願處故。又有欲天,昔人世時,由其修道習氣深厚,堪為新證見諦之身,然上界身,則定無新得聖道者。如前所說,欲天亦多成無暇處,故於最初修道之身,人為第一。此復俱盧洲人,不堪為諸律儀所依,故讚三洲之身,其中尤以贍部洲身,為所稱歎。是故應當作是思惟,我今獲得如是妙身,何故令其空無果利。我若令此空無利者,更有何事較此自欺,較此愚蒙,而為重大。曾數馳奔諸惡趣等無暇險處,一次得脫,此若空耗仍還彼處者,我似無心,如被明咒之所蒙蔽。由此等門應數數修。如聖勇云:「得何能下種,度生死彼岸,妙菩提勝種,勝於如意珠,功德流諸人,誰令此無果。」入行論亦云:「得如是暇已,我若不修善,無餘欺過此,亦無過此愚。若我解是義,愚故仍退屈,至臨命終時,當起大憂惱。若難忍獄火,常燒我身者,粗猛惡作火,定當燒我心。難得利益地,由何偶獲得,若我如有知,仍被引入獄,如受咒所蒙,我於此無心,何蒙我未知,我心有何物。」敦巴亦謂慬哦瓦云:「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。」慬哦亦於每次修時,必誦一遍入中論頌中:「若時自在轉順住,設不於此自任持,墮險成他自在轉,後以何事從彼出。」而為心要,應如是學。如其觀待畢竟義大,如是觀待現時亦然。謂增上生中,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,布施持戒及忍辱等,若以此身易能成辦,此諸道理亦應思惟。如是觀待若增上生,若決定勝,義大之身,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,而令失壞,如至寶洲空手而返,後世亦當匱乏安樂,莫得暇身。若不得此,眾苦續生,更有何事較此欺誑,應勤思惟。如聖勇云:「若眾善富人,由無量劫得,愚故於此身,未略集福藏,彼等趣他世,難忍憂惱室,如商至寶洲,空手返自家,無十善業道,後亦不能得,不得人唯苦,如何能受樂,他欺無過此,無過此大愚。」如是思後,當發極大取心要欲。如入行論云:「與此工價已,令今作我利,於此無恩利。不應與一切。」又云:「由依人身筏,當度大苦流,此筏後難得,愚莫時中眠。」又如博朶瓦喻法中云:「蟲禮騎野馬,藏魚梅烏食。」應如是思,發起攝取心要欲樂。


總之修行如是正法,特若修行大乘道者,任隨一身不為完具,須得如前所說之身。


所以我們如果想要修學佛法,特別是修學大乘的菩薩行者,不是道中的任何一身都可以的,必須具備前面所說暇滿人身的條件(離八難,具十圓滿),才能修行。


如弟子書云:「善逝道依將成導眾生,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,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,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。」


如弟子書中所說:「想要成就佛道,廣度眾生,只有具廣大心力的人能獲得,此佛道,不是天、龍、非天、妙翅、持明、似人、腹行等眾生能得的。」


天是指欲界六天、色界十八天、無色界四天,共二十八天。


龍有持天宮殿的天龍、在人間興雲致雨的人龍、持山河大地的地龍、和守護國王寶庫的王龍。


非天,是指阿修羅,疑心大,瞋心重,過去生中,雖然布施,但生瞋心,所以感得此報,因有天人之福而無天人之德,所以稱非天。


妙翅,是大鵬金翅鳥,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,頭頂有如意珠,以龍為食。


持明,是神仙,以藥力成就通力的仙人。


似人,其體是畜生,頭上生有一角,形態似人而非人,故稱似人。


腹行,就是大蟒蛇之類,年久不死而成神者。


這些眾生,因為少有苦蘊,所以難生猛利的出離心,無出離心,也難生猛利的菩提心,所以難入大乘的資糧位、加行位……,故難成就佛道。


善逝道:佛法,佛道。


入胎經亦云:「雖生人中,亦具如是無邊眾苦,然是勝處,經俱胝劫亦難獲得。諸天臨沒時。諸餘天云,願汝生於安樂趣中,其樂趣者即是人趣。」諸天亦於此身為願處故。


入胎經中也說:「生在人中,雖然具有無邊眾苦,但卻是最殊勝的地方,因為這暇滿的人身,縱使經過俱胝劫的時間,也難獲得。(俱胝,是數名,印度用來比喻數目字很大。)諸天在臨死的時候,其他的天眾會祝福他說:希望你能生在安樂趣中,這個安樂趣,就是指人道。」由此可知,諸天也希望能投生人道,而獲得此暇滿的人身,我們人卻還希望能死後生天,實在顛倒。


又有欲天,昔人世時,由其修道習氣深厚,堪為新證見諦之身,然上界身,則定無新得聖道者。如前所說,欲天亦多成無暇處,故於最初修道之身,人為第一。


也有少部分欲界天的天人,由於過去於人身中,修道習氣深厚,後生欲天,也可能新證見諦,除了欲天這種情況以外,其他的上界,就是指色界、無色界,是絕對沒有新得聖道者,也就是絕對沒有初證聖果,或者是初見道者。前面也曾說過,欲界天是屬於八無暇當中,長壽天裡面無暇修行的其中一個。所以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天身來說,都不及暇滿的人身,欲界天身不合於見四聖諦,色界、無色界天身,難生猛利出離心,所以難見道、證空性。因此,對於最初修道的這個「身」來說,人身是第一的。我們要初學佛法,或者是初見道,初證道的話,都是在人身中,所以是最殊勝的。


此復俱盧洲人,不堪為諸律儀所依,故讚三洲之身,其中尤以贍部洲身,為所稱歎。


俱盧洲,就是北洲。人道中,由於業因的不同,所投生的地域,有東勝神洲、南贍部洲、西牛貨洲、北俱盧洲四洲的差別,我們是屬於南贍部洲的。對於北洲的人來說,雖然也生於人道,但是因為不堪受戒,所以無法修戒、定、慧;就其他的三洲而言,尤其以我們南贍部洲所獲的暇滿人身,是最值得稱歎的。北俱盧洲,譯為勝處,是四洲中最殊勝之處。因為善因較為殊勝,所以享受也比較愉快,衣食器具,都由植物直接供給,不用辛勞工作。地產釜鍑,中間放置焰火珠,火珠自然會發熱,將飯煮熟。男女相悅時,只要相會於林中,如果沒有血統關係,樹會自然相合,好像帳幕,把兩個人圍住,若有血緣關係,樹則不合,男女自動離開,不會強行婬欲,像這樣的交會,一生不會超過五次,所以並不是多欲的眾生。女子懷孕,七、八天就生產,產後放在路旁,喜歡的人抱回去撫養,七天便長大成人,男人入男群,女人入女群,所以沒有所謂的家族制度。容貌永遠是二十歲的模樣,壽命長達千年,沒有中途夭折的。溺便於地,地面自動裂開以納污穢,納完再自動閉合。大地柔軟得像棉花一樣,腳踩上去,陷下四寸,提起又回復如初。茂密的樹林,葉葉相次,風雨不漏,是天然的屋宇。男女每天遊觀蕩舟,若是脫衣沐浴於水池,沐浴完畢,只要在岸邊就能隨手取衣,不必再歸回原物,所以人民不會把物品自私地佔為己有。由此可見,北洲之人不堪接受戒律,就殺、盜、婬來說,就沒有守此三戒的事緣,所以不知如何來離這個身三業。既然是不堪受戒之身,所以並不適合修行。那其他的東、西二洲,為什麼也難修行呢?因為他們根性比較鈍,而且樂多苦少,因此很難生起出離心。南贍部洲的眾生,根性利,而且苦多樂少,修出離心比較容易,所以是四洲當中,最適合修行的。


人道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、南贍部洲、西牛賀洲、北俱盧洲。


五方佛即中央毘盧遮那佛、東方阿閦佛、南方寶生佛、西方阿彌陀佛、北方不空成就佛。


是故應當作是思惟,我今獲得如是妙身,何故令其空無果利。我若令此空無利者,更有何事較此自欺,較此愚蒙,而為重大。


以上解說了暇滿人身是成就佛道所依之身,天龍八部等身無法獲得;是諸天所希望投生的安樂道;更勝於欲、色、無色界三界天身;於四洲中為所稱歎。所以我們應當這樣來思惟,既然已經獲得這個勝妙之身,為什麼還讓它白白空過,無法證得任何的聖果,如果我真的將它空白度過,沒有獲得任何佛法的利益的話,那真的是沒有比這個更自欺,更愚痴的事了。


曾數馳奔諸惡趣等無暇險處,一次得脫,此若空耗仍還彼處者,我似無心,如被明咒之所蒙蔽,


我們過去生中,也曾數數輪轉於三惡道等無暇險處,這一世好不容易可以逃脫三惡道而得人身,如果還是空空把它耗費掉,又造了很多惡業,而回到三惡道的話,我的心就好像被咒語所蒙蔽,喪心病狂的完全不能作主了。


由此等門應數數修。如聖勇云:「得何能下種,度生死彼岸,妙菩提勝種,勝於如意珠,功德流諸人,誰令此無果。」


所以我們應該由以上種種的內容,好好的思惟修習,暇滿的人身,意義是非常重大的。如聖勇所說:「這暇滿人身,就好像是殊勝的妙菩提種子,能幫助我們度脫生死,達成佛的彼岸,它的難得,更勝過摩尼寶珠,既然得了,又把它空棄,豈不可惜。」


入行論亦云:「得如是暇已,我若不修善,無餘欺過此,亦無過此愚。


入行論中也說:「已經得到這暇滿的人身,我如果還不好好的修善,沒有比這個更自欺,也沒有比這個更愚痴的事情。


若我解是義,愚故仍退屈,至臨命終時,當起大憂惱。


如果我知道暇滿的人身意義重大,由於愚痴又讓它空過的話,到了臨命終時,想起來也會引起非常大的憂惱。


若難忍獄火,常燒我身者,粗猛惡作火,定當燒我心。


如果我死後不想墮地獄,去忍受地獄的猛火來燒我身的話,那我在生前就不應該造種種的惡業,讓追悔的惡作火,來熱惱我的心。


惡作火:悔惱,瞋恚惱怒。


難得利益地,由何偶獲得,若我如有知,仍被引入獄,如受咒所蒙,我於此無心,何蒙我未知,我心有何物。」


這暇滿人身的難得,不是偶然可以輕易獲得的,如果我明知如此,卻仍然造罪業墮地獄的話,就好像被咒語蒙蔽,失去了作主的能力,而成為無心的人,我為何如此的愚痴無明?又為什麼讓惡業佔據了我的心,使自己如此地不能自己?」


由何偶獲得:現在非常難得獲得這樣有大利益的一個狀態。人身是修行的唯一機會,要好好把握,不要入寶山空手而回。


敦巴亦謂慬哦瓦云:「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。」慬哦亦於每次修時,必誦一遍


老師敦巴問弟子慬哦瓦說:「你是不是常憶念已得暇滿的人身?」慬哦瓦在每次修法時,都不忘背誦一遍,不斷的提醒自己,暇滿人身的難得,和意義重大。


入中論頌中:「若時自在轉順住,設不於此自任持,墮險成他自在轉,後以何事從彼出。」而為心要,應如是學。


入中論頌中說:「我們現在已經得到這個暇滿人身,應該隨順正法好好來修行。這種的『自在』,就是指我們已經得到暇滿的人身。『轉順住』,就是能夠隨順正法而住,能夠隨順正法,好好來修行的意思。如果不能好好把握這個暇滿人身,就會墮入三惡道的險坑,而隨著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而轉,一旦墮入三惡道,就不知什麼時候能再脫出了。」所以,常常憶念暇滿人身難得,意義重大,是為修行的心要,應該這樣來修學。


墮險:墮入三惡道的險坑。


 


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卷1


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,惠能即會祖意。三鼓入室,祖以袈裟遮圍,不令人見;為說《金剛經》,至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』,惠能言下大悟:『一切萬法不離自性。』遂啟祖言: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,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』祖知悟本性,謂惠能曰:『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』」


五祖於方丈室中為 六祖惠能大師傳授《金剛經》,開示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之時, 六祖自此證悟此一人人於無始來即不住空、不住有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諸塵境,一向都無所住的自心如來;且此一人人都本來俱足的自心如來雖然一向都無所住,卻剎那剎那藉諸緣而出生陰界入等萬法,一切萬法皆不離自心如來; 六祖惠能大師悟得自心如來後,隨即向 五祖稟白他所證悟的內涵:


何期自性本自清淨:
從來都無所住的自心如來本來就是那麼的清淨無染。


何期自性本不生滅:
從來都無所住的自心如來本來就存在著,從來都沒有出生過,也永遠不會滅失。


何期自性本自具足:
從來都無所住的自心如來本來就俱足一切世出世間法的功德。


何期自性本無動搖:
從來都無所住的自心如來面對六塵境界時,一向都是如如不動。


何期自性能生萬法:
這個一切眾生都俱足的自心如來,雖然從來都無所住,卻能藉諸緣出生五陰十八界等萬法。


如其觀待畢竟義大,如是觀待現時亦然。謂增上生中,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,布施持戒及忍辱等,若以此身易能成辦,此諸道理亦應思惟。


如前所說,對於成佛這個畢竟的目標而言,擁有暇滿的人身,意義非常重大。就是退一步看,對於現前的利樂成辦,這個暇滿的人身,意義也是同樣重大。因為我們這一生,何以能得暇滿的人身,是持戒的功德來的;種種受用資財的圓滿,是行布施的功德來的;為何能感得好的眷屬、朋翼、幕僚,是修忍辱的功德來的,這種種的果報之因,如果藉此暇滿人身來修的話,就容易成辦。所以,這個暇滿人身對於增上生意義重大的道理,也應常常如此來思惟觀察。


如是觀待若增上生,若決定勝,義大之身,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,而令失壞,如至寶洲空手而返,後世亦當匱乏安樂,莫得暇身。


因此這個暇滿人身,是使我們具備增上生,還有決定勝,這兩種功能之身。如果不能晝夜不懈,殷勤努力來修這增上生與決定勝之因,而讓它失壞的話,就好像已經到了寶洲,卻空手而返,不但沒有成辦增上生、決定勝,反而墮入三惡道,一旦墮三惡道,後世只有受苦,而沒有安樂可言,要再得暇滿人身,也非常的困難。寶洲,比喻人身。商人到寶洲採寶,但因貪戀風景,而忘了採寶的事,終於資財耗盡,負債還鄉。比喻我們既得人身,卻貪想名利等,而忘了成就一切善因。空手而回,反負重債,比喻空過一生,造諸惡業,重入三惡道。


若不得此,眾苦續生,更有何事較此欺誑,應勤思惟。


若是不能再得暇滿人身,而墮入三惡道的話,就有無量無邊受不完的苦,還有什麼事會比這個更欺誑的了。所以,我們應該對此人生的利大,好好精勤的思惟。


如聖勇云:「若眾善富人,由無量劫得,愚故於此身,未略集福藏,彼等趣他世,難忍憂惱室,如商至寶洲,空手返自家,


就如聖勇所說:「這個善富人是怎麼來的?是由無量劫布施的果報得的。如果我們由於愚痴的緣故,既得暇滿人身,又不集一點點福報的話,將來墮三惡道時,那時的憂惱,是非常難以忍受的。就像一個商人到寶洲,本來是要去尋寶的,結果卻空手而回。


無十善業道,後亦不能得,不得人唯苦,如何能受樂,他欺無過此,無過此大愚。」如是思後,當發極大取心要欲。


如果沒有行十善業道的話,死後也不能再得人身,不得人身,就只有苦,又如何能得安樂的果報呢?實在沒有比這個更自欺、更愚蠢的了。」如此思惟以後,應當發起我一定要再獲得這個暇滿人身的好樂之心。


十善業道又作十善道、十善根本業道、十白業道。反之,身口意所行之十種惡行為,稱為十惡,又作十不善業道、十惡業道、十不善根本業道、十黑業道。即:()殺生。()偷盜。()邪淫。()妄語。()兩舌,即說離間語、破語。()惡口,即惡語、惡罵。()綺語,即雜穢語、非應語、散語、無義語。乃從染心所發者。()貪欲,即貪愛、貪取、慳貪。()瞋恚。()邪見,即愚癡。離以上十惡,則為十善。


依此順序,屬身業者三,屬口業者四,屬意業者三,稱為「身三、口四、意三」。除意三外之七支,稱為七支業(口四亦稱語四)。造業之經過可分為加行、根本與後起三個階段,此十業道屬根本者,故立為根本業道。三聚攝者,若從勝為論,此十皆是制止三業身口意中,不作諸惡,悉是律儀戒。若從通論皆具三聚,此十,一一不犯律儀戒也,修彼對治十罪之法,攝善法也


經論中有十種善行,即十種戒,謂一慈悲行(不殺),二少欲行(不盜),三淨梵行(不淫),四諦語行(不妄),五施明慧行(不酒),六護法行(不說),七忍惡推善行(不毀),八財法俱施行(不慳),九忍辱行(不嗔),十讚三寶行(不謗)此十悉屬善法戒也,若以此教他、令他獲利,即攝眾生戒也,故此十戒皆具三聚天台疏鈔,無此細揀佗()疏,揀之甚詳,故此預敘,其次入文,大旨可曉。


修持十善業道,不受八關齋戒,不能得十善之利。


如《受十善戒經》云:『事實如是,當隨師教。若受十善,不持八戒,終不成就;若毀八戒,十善俱滅。弟子某甲,從今清旦至明清旦,大德憶念,大德當為我作和上,八戒法者,應當至心堅持八戒。歸依於佛,持心如佛;歸依於法,持心如法;歸依於僧,持心如僧。』如是三說。『歸依佛竟,歸依法竟,歸依僧竟。』如是三說。『大德憶念,從今清旦至明清旦欲受八戒,唯願大德慈愍聽許!』復應告言:『汝能受持八戒齋不?』若言能者,『汝當持心,心如諸佛及阿羅漢。』若言能者,復當告言:『汝從前際至于今際,於其中間,若身、口、意犯捨墮法不?如此之罪乃至根本最大重罪,今於三世諸佛、阿羅漢前、和上僧前,至誠發露,五體投地,懺悔諸罪,是名行布薩法。既布薩已,名清淨住,堪為法器。次當受持如來八戒。汝能持不?』如是三問。


八戒齋者,是過去、現在、諸佛.如來,為在家人制出家法:一者,不殺;二者,不盜;三者,不婬;四者,不妄語;五者,不飲酒;六者,不坐高廣大床;七者,不作倡伎樂故往觀聽,不著香熏衣;八者,不過中食。應如是受持。


如入行論云:「與此工價已,令今作我利,於此無恩利。不應與一切。」


如入行論中所說:「既然已經付了工人工錢,就要讓他好好的為我做些有利的事,如果不能有利於我,是不應白白給他工錢的。這是比喻人身好像工人,既然已經給與一生的衣食住等,就像僱主給予工資,拿了工錢,就應該好好做些有利的事,既得人身,就應好好做些有意義的事。」


又云:「由依人身筏,當度大苦流,此筏後難得,愚莫時中眠。」


入行論中又說:「我們要依止這個人身筏,度過三界的苦海不再輪迴,這個人身筏非常難再獲得,不要在愚痴無明的大夢中繼續睡眠。」


又如博朶瓦喻法中云:「蟲禮騎野馬,藏魚梅烏食。」


博朶瓦在喻法集中,舉了很多例子,來比喻人身難得,應好好把握。這邊舉四個例,


第一個是「蟲禮」,是指我們好不容易得到人身,就好像這個蟲一直在地下,好不容易才鑽出地面來。比喻我們大部分時間是在三惡道輪迴,就好像蟲大部分時間都在地下面,現在一旦出地面,就好像我們一旦跳出三惡道,好不容易獲得人身,這意義是非常重大的,我們應該要好好珍惜這暇滿的人身。


第二個例子是「騎野馬」,講到一位跛子,因為腳不方便,所以平常都沒辦法騎馬,騎馬對他來說,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有一天他坐在山上,有一匹野馬,突然從山下跑過去,他嚇了一跳,從山上摔下來,剛好就摔在野馬的背上,他平時作夢都沒有想到,居然可以騎在馬背上,於是一高興,就在馬背上唱起歌來了。別人見了很奇怪,就問他:「你怎麼騎馬騎得這麼高興?」他回答說:「我平常不要說騎馬,連騎一頭羊都不可能,我現在能騎馬,對我來講,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,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了。」這就是比喻,我們能獲得人身,也是同樣的難得,所以應好好的把握人身。


第三個例子是「藏魚」,西藏的南邊,由於離海很遠,人稱「後藏」,拉薩那邊則是「前藏」。有一位後藏的人到前藏,因為後藏很難得看到魚,吃到魚,所以見到魚就拼命吃,由於吃得太多就吐了,他一想好不容易吃到魚,就趕緊把脖子綁起來,讓魚不會吐出來。旁邊的人看了很稀奇,他說:「我這輩子很難得看到魚,吃到魚,現在好不容易吃下去,千萬不能夠讓它吐出來。」這也是比喻,我們好不容易得到人身,千萬不能夠讓它空過。


第四個例子是「梅烏食」,梅烏,就是糌巴,將青稞粉和上酥油,是西藏人最上好的食物,貧窮人家平常是吃不到的。有一次,有位母親和好梅烏後,就捏成一團一團的分給她的小孩吃,其中有個小孩因為貪心,拿了一個以後,就藏到背後,還要再跟母親要,但藏在背後的梅烏卻反被狗偷吃了,因此就嚎啕大哭,這也是比喻人身難得,不要讓它空過。


應如是思,發起攝取心要欲樂。


前面這一大段,就是要我們好好思惟,能夠獲得暇滿人身,意義是非常重大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oceanann 的頭像
    oceanann

    oceanann的部落格

    oceana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